最出名的导演都有谁?
为编导生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是小课堂一直坚持在做的。“导演分享”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次增添的9位中国导演,是近年来华语影坛受人瞩目的存在。(不单指艺术维度)值得大家熟悉和了解,特此推荐。
1、管虎
管虎是我国第六代导演中的一员,具有独特的个性。他的电影展示出对底层的关怀、非线性叙事以及带有黑色幽默的荒诞写实意味,将艺术、商业和体制等多种元素糅合在一起,在万变中不变,表达出自己的个性。
让冯小刚称帝的《老炮儿》则塑造了一个在时代中看起来不入流的人物“六爷”,这个人思想或许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但是他为了自己的尊严可以和这个世界抗争。六爷说到底也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管虎导演通过这样一个具体鲜活的银幕形象来反映整个大时代的变迁。
非线性叙事同样是管虎导演的重要风格。在他的电影中出现了多种叙事方式,比如倒叙、闪回、回忆与现实交织等,这些手法交错使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叙事网络,《头发乱了》中,导演使用了第一人称的旁白辅助叙事方式, 将碎片化的人物的情绪和状态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从《斗牛》到《杀生》再到《厨子戏子痞子》,被称作管虎导演的“狂欢三部曲”。这三部作品的电影场景荒诞不经、影像风格粗鄙凌厉、人物形象叛逆疯狂、主题彰显悲鸣不已,独具荒诞写实的黑色意味。导演通过刻画个人和群体之间在价值观上的不对称,表达了自身对于生命、人性、价值的观照和探索,极具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2020年管虎的《八佰》堪称疫情之后影院的救市之作。他又联合路阳、郭帆携手完成了抗美援朝献礼片《金刚川》。票房和口碑都算可观。
2、陈可辛
香港导演陈可辛在华语电影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1991年拍摄处女作《双城故事》起,至今共执导电影14部,收获了各类电影奖项。陈可辛的作品力求电影市场与艺术创作的完美融合,每部电影在保证票房的同时都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
陈可辛是一位执着于情感主题的导演,可从爱情、友情和亲情三个方面阐述他电影中“情感”主题的多元呈现。
首先爱情在陈可辛的理解里可以是常规的异性相吸,也可以是反常规的同性之爱。比如《甜蜜蜜》里黎小军和李翘在邓丽君柔美歌声的陪伴中走过十年的马拉松式爱情,虽然没有惊心动魄,却非常细腻动人。还有《金枝玉叶2》中的林子颖和异性恋人顾家明结婚后,又和梅艳芳饰演的方艳梅之间产生同性感情,深陷于情感迷惘的十字路口。
其次是陈可辛通过电影表达出他对友情的思考。如引爆内地观影热潮的《中国合伙人》, “土鳖”成东青、“海龟”孟晓骏和“愤青”王阳之间有过争执,也干过荒唐事,但他们最终通过与美国人的官司重新寻回年轻时候真挚的兄弟情义。
最后便是温馨且沉重的亲情展现,从陈可辛2014年的电影《亲爱的》便能发现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以及“沉痛”亲情的思考:李红琴为了得到女儿杨吉芳的抚养权所做的一系列事情,一幕幕的变化一方面使亲情变得异常沉重,另一方面让观众对亲情跟伦理的问题进行不断反思,并在亲情与人性的拷问中产生共鸣。
陈可辛的个人风格在主题意蕴层面主要体现在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漂泊的离散情怀上。讲述“打拐寻子”的《亲爱的》呈现出一个个根植于血缘家庭的悲欢离合,导演用这样的故事获得人们对“拐卖”现象的关注与思索,更为影片的人文关怀做出最好的注脚。
陈可辛在人文关怀中所描述的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身不由己的命运,加之多时空的叙事表现手法使其电影始终和时代相互碰触并蕴含对生活的感慨。如《中国合伙人》里孟晓骏夫妻心中曾对美国的无限向往变作漂泊的无助感,陈可辛对“迁徙个体”的关注有一种无尽的漂泊情怀和离散的文化归属,这就不难解释为何他的电影能够游走于多元的文化语境之中。
2020年,陈可辛的导演新作《夺冠》几经波折终于上映:2016年8月22日,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度杀入奥运决赛。一个高速旋转的排球勾连起几代排球女将的热血与青春,中国女排三十余年的沉浮图景就此徐徐展开……
3、许鞍华
73岁的许鞍华,是香港电影绕不开的一个名字。她早年曾担任胡金铨导演的副手,随后在1979年正式开启电影导演生涯,处女作《疯劫》更被视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她的作品呈现女性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比如《女人四十》、《天水围的夜与雾》等影片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把握;超越女性导演的叙事视角也使她往往站在比男性导演更广阔的背景下展开叙事。
许鞍华的作品题材虽然涉足悬疑片、鬼怪片、武侠片、社会政治片和平民喜剧片等多个种类,但她始终在用电影语言传达特定情怀:敏感的政治意识、无根的漂泊意识和个体身份的寻找意识。随着个人风格的日益成熟,许鞍华开始抛弃早期《投奔怒海》等片子宏大的政治叙事框架,改用委婉且隐晦的方式解读政治环境与个体命运的关系,逐渐认识到个人的不幸不仅归因于政治,有时也取决于自身的选择。比如《今夜星光灿烂》里淡化了政治运动带给个体的不幸遭遇,强化张英全的选择带给自己和他人无法规避的痛苦。
许鞍华的电影总是在看似平常的画面间流露淡淡的感伤,镜头里的人物始终带着宿命的无力感,在琐碎而迷茫的困境中透出些许无奈。无论是《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阿婆一人生活的孤独,还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叶如棠为追寻自身价值抛弃家庭、寻找新途,最终依然摆脱不了跌回底层生活的命运,都含有人们内心无法言说的苦痛,另一方面也体现导演对人物内心悲剧性的巨大悲悯情怀。 2020年9月8日,许鞍华获得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成为全球首位荣膺该奖项的女导演。10月21日,与徐克、杜琪峰、林岭东等共同执导的短片电影集《七人乐队》在釜山国际电影节首映。此外,她的全新力作《第一炉香》聚焦当代都市中青年在情感世界里的核心困惑。许鞍华希望以极度真实的方式处理人物和情感,通过人性温暖与现实压力交织的方式化解生活困境,凸显独特的人道主义关怀。
4、侯孝贤
从1983年《儿子的大玩偶》开始,侯孝贤开始尝试一种适合自己的电影讲述方式,其主题变得明晰可辨。他开始关注个体和普通人微小而冷峻的人生,包括人在现实狭迫中仍然坚持的执着、温情和质朴的愿望。而且他一直在做这种个人符号体系清晰可辨的个性化书写,这些电影作品可谓浑然一体甚至一脉相承,共同建构出侯孝贤感性又理智的电影世界。
主题方面,侯孝贤的电影展示出个人化的青春情结、本土化的历史视野以及陌生化的都市体验。从1983到1986年,《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和《恋恋风尘》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横空出世。四部影片充满对于逐渐被现代化城市文明所吞噬的乡土的追忆与回味,还有那些温柔细腻的、关于即将逝去的成长往事的感悟和慨叹。
但侯孝贤镜头里那些躁动的青葱岁月却承担了太多“例外”:至亲的隔阂、病痛与死亡,友谊的建立、维护与沦丧,爱情的憧憬、追求与失落,包括整个社会的忽视、转型与混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外界、父母、亲人及自身的那种懵懂无知,构成生命中一个又一个永恒遗憾的诅咒,如同必须永远推动石头的西西弗被罚在某一轮回而不得解脱。这种痛彻心扉的“青春有悔”,是侯孝贤电影呈现出的难以释怀的“一年可以盛放两度的玫瑰”。
结束璀璨如花的青春记忆,步入不惑之年的侯孝贤开始将镜头伸向更为宽广而宏大的视野,他从1989年开始试图走进台湾历史的深处。
无论是《悲情城市》牵引出台湾近代史有关“族群融合”的深度探讨;《戏梦人生》从超越国籍和政治的人际关系反映出台湾社会几度变迁的沧桑感和失落感;还是《好男好女》里两段时空、两段人生的丰富与无常;侯孝贤在影片中都尽量客观地呈现生活的原生态,以细节建构故事并展现平淡生活的质感与魅力,以唤起观众的深切认同。
1995年,年近“天命”的侯孝贤把目光重新投向日益发展变化的城市,即从历史转向不断变化且难以评说的现实。比如他在《南国再见,南国》里安排多个车上的场景:火车、轿车、摩托车,暗示每个人都在台湾这辆既传统又现代的车上麻木前进却不知去向。传统的失落、体制的暴力、新人类的无奈都在影像中得以呈现,电影的最后,当小轿车点着微弱的车灯在黑暗荒野中艰难前行终致误入歧途,或许象征着侯孝贤对于现代社会的一种否定与反思。
视听层面,侯孝贤钟爱长镜头的应用。他曾经说过希望能拍出自然法则下人的活动,而长镜头就是“自然至极”的选择。像登顶法国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十佳榜首,经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积家携手4K修复后于今年6月16日在上海大剧院举行首映的《海上花》,在没有一个外景镜头的情况下,景深长镜头成为侯孝贤吸引观众的“法宝”。比如双珠差人请双玉一起用食的一幕,镜头长久地停留在悠闲地靠在座椅中吸烟的双珠身上,长镜头的深焦运用可谓内敛至极。
作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电影作者,侯孝贤的电影生涯曾遭受抨击和否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深邃独到的叙事主题、执着的美学追求和风格化的镜头语言表达体系,最终获得整个华语影坛乃至世界影坛的认同。2020年侯孝贤获得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05、林超贤
从1997年独立导演电影至今,林超贤在23年时间里执导28部电影作品,其中不乏喜剧、爱情和动作电影,但他依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警匪片上。通过多年的摸索、尝试与改进,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的同时也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从1997年的《G4特工》到2004的《冲锋陷阵》,林超贤在创作初期着重反映“义”的都市江湖镜像,在叙事话语上追求传统,影像风格却追求奇观化:《G4特工》中的匪徒在开车逃跑过程中试图用速度把追赶他的阿羿带到前方的墙上撞死,阿羿在千钧一发之际弃车跳下,匪徒扬长而去。镜头在短短29秒内被切换23次,中间涉及摇镜头、特写镜头、近景、远景等多种运镜,营造出迫在眉睫、险象迭生的气氛。
从2008年的《证人》到2014《逆战》,林超贤开始把视角转移到在权力秩序中无望反抗的人物,比如《证人》和《线人》里挣扎于善恶边缘的匪徒。影像风格则收起锋芒,力图用含蓄的影像表现人物内心的煎熬与生存困境,并辅以特殊的光线、构图和景别构成隐喻性符号表征:《证人》、《线人》、《魔警》的光影运用大多采用蓝色、青色等冷色调去展示现实空间,用低饱和度的画面反映人物生活的黯淡,预示人们在冷峻空间中生存的压抑与困窘。
2016年上映的《湄公河行动》和2018年的《红海行动》聚焦时政热点,林超贤突破以往主旋律电影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选题特点,在全球化的想象中勾勒家国情怀和民族寓言。视听层面,林导更希望通过镜头的灵活移动清晰地展现人物动作。《湄公河行动》中解救岩多帕的段落,大面积的手持摄影伴随警犬哮天进入赌场区域而出现,与固定镜头的结合使得整个解救活动的表达张弛有度。
2020年11月26日,电影《紧急救援》的官微宣布影片退出2021春节档竞争,直接提档至12月18日。作为“行动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导演的拍摄初衷是希望展现最真实的救捞人生活,让大众看见这群英雄的所在。它和两部前作都说明了林超贤利用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模式去呈现全球化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民族化的家国情怀,将警匪片类型化尝试带入一个新阶段。
6、路阳
路阳在进入电影学院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科大学生,毕业后先是在凤凰卫视工作了一年,之后便辞职报考电影学院。2010年,他凭借第一部长片《盲人电影院》获得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单元KNN观众奖;2012年完成第二部电影《房车奇遇》,不过这两部作品整体平庸,反响并不好。
真正令路阳走入大众视野的是《绣春刀》系列。他的个人风格在主题意蕴层面主要体现为关注个人与内心、个人与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上,同时将人性善恶两极的交叠复杂化,让影片更具深意。
比如《绣春刀2》中的信王隐忍为夺皇位、陆文昭丧心为权、沈炼为寻求真相挣脱阴谋的权力操控,片中描述的一切病态不仅指向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和意识形态,还有关于人的生存境遇、存在意义等存在主义哲学的探讨。在“追杀”和“被追杀”的外在情节中巧妙地将善恶两极勾画成一个相互叠现的渗透性主体,从而最大程度地彰显人性表达。
视听层面,手持摄影和富于隐喻性的画面是路阳最重要的表现手法:《盲人电影院》中的手持摄影捕捉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张老师和刘梅独处时的主观手持拍摄镜头展现出两人的心理情愫;《绣春刀》里的丁修在雪虐风饕中出现,凛冬将至的场景既暗示靳一川的危险处境,又对整个大明王朝在后金大军压境之下的风雨飘摇做出隐喻。
今年8月28日,电影《金刚川》官宣导演阵容:路阳与管虎、郭帆联手执导。路阳导演在片中的”作业”范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桥”,比如《绣春刀2》中就有三人砍断吊桥逃生的场景。加上他对动作场面的精准设计跟把握故事节奏的水平、擅长表现大时代中的人性交锋使其个人风格视角得以再次映现于银幕之上。2021年,路阳带着新作《刺杀小说家》杀入春节档,未来可期。
7、万玛才旦
凭借电影处女作《静静的嘛呢石》,万玛才旦完成从文学工作者到电影导演的华丽转身。他的行文风格天马行空,电影却有一种极其质朴的风格。他善于以兼具诗意与悲悯的目光去观照藏地的日常现实,展现传统与现代、信仰与世俗的交织对撞中普通个体的生存境遇。
万玛才旦的电影除去藏区绮丽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展现一种发自藏族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万玛曾说藏区是他的出发点,也是他的归宿。于是“静静的嘛呢石”成为他眼中整个藏区的隐喻;《寻找智美更登》中的“寻”代表了90年代中后期藏区及藏民的生活状态。还有短片《草原》里的“放生”包含藏民族的某种特殊韵味,《老狗》中的收狗老板将儿子卖狗的3000元如数奉还的淳朴行为,统统表明万玛才旦的电影在自然与人文风光的双重映照下完成对其家乡的审美观照。
贯穿始终的生死轮回观和面对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的忧思同样是万玛才旦的重要风格:《静静的呢嘛石》里的刻经老人突然离世,是藏传佛教所述“无常”的指涉,而孩子在老人去世后的一天出生似乎暗指生命的六道轮回,渗透着对于宗教信仰的迷恋。《寻找智美更登》里帮导演带路的孩子在拿到老板的钱后保证“下次你们要我去哪我肯定去”,万玛才旦在片中将受到利益诱惑的人设置成一个刚刚上学的小孩,展示现代文化以压倒性势力进入藏区后所带动的种种改变,从中寄寓他对藏族传统文化未来的忧思。
新作《气球》是万玛才旦第一部不带任何实验性质的电影。影片以儿童透过白气球(避孕套)观察成人世界的主观镜头开场,以众人围观红气球升空的场景结束,首尾呼应联结了影片对生死轮回、信仰与现实的思考。从《老狗》的马和摩托车,到《塔洛》的羔羊、镜子和辫子,再到《气球》中“红气球和白气球”这一对位式符号的建构,可以看出万玛才旦同样擅长在影像中嵌入各类富有指涉性的符号。
8、陈思诚
以一种轮回的节奏若有若无地向观众表达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同时展示由初恋、结婚、出轨、离婚、离别等片段组合成的爱情拼图。到了《唐人街探案》,陈思诚大胆杂糅喜剧和推理两种气质迥异的类型。
首先是社会边缘人物代替以往侦探类电影里的英雄形象,主人公唐仁以看似离经叛道的方式演绎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然而喜剧效果背后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世态炎凉。另一方面,陈思诚在片中将传统喜剧范式发挥至极,比如黄兰登屡次被砸中的鼻子,把控节奏之余还为故事展开平添张力。其次是本格推理的应用,不论《唐探1》或《唐探2》,影片开始还是走经典推理解谜的路线,越往后就越有日式本格推理的意思,强调内心的隐秘动机与最终结果的反转。
周边人物关系的设定和标志性场景的选择是陈思诚的叙事特色:《唐探》系列的故事都从接机讲起,又在机场结束;每条唐人街都有一个老大、有撕去一页的日记或书本以及发生在医院内的场景。陈思诚还善于利用抒情老歌增加电影的喜剧况味,像第一部的《往事只能回味》和第二部的《粉红色的回忆》。
从《唐探》系列到《我和我的家乡》当中的《天上掉下个UFO》再到尚未上映的科幻喜剧片《外太空的莫扎特》,陈思诚一直在用趣味和热闹填充内地推理喜剧电影的空白。除此之外还开启了新的类型创作,由此看来身为导演的陈思诚无疑值得更长久的期许。
9、贾樟柯
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三峡好人》《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长镜头;非职业演员;地方方言;文化符号是贾樟柯电影的一贯风格。他是一个能够很好的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导演。以近作《江湖儿女》为例。
艺术性层面来说,本片依旧延续着贾樟柯有关乡愁和情义的重复性母题,带有极强的“作者性”。无论是片中的巧巧还是斌哥,导演仍然执着于描摹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安身立命又或随波逐流的悲剧性命运,这一点和《任逍遥》、《山峡好人》中的斌斌与沈红别无二致。
一再重复的还有贾樟柯惯常使用的长镜头和对地方方言的启用;某种意义上贾樟柯一直在回归自己的故乡。而铁打不动的女主角赵涛早已成为贾樟柯电影世界的一部分,瞧她令我们熟悉的服饰与妆容;此外还有导演始终迷恋的流行音乐(这次是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卡拉OK和迪厅;以及在他的影像中反复出现的象征符号,比如站台、摩托、手枪和山河。
2020年的贾樟柯,宣布将不再主理已经举办了四年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他的最新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还在等待时机上映。有评论者评价贾樟柯:他有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在感受力与理性分析之间,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情绪之间,在知识分子情怀与江湖气之间,在创造力与商业运作之间在中国社会与世界舞台之间,在故旧与陌生人之间,他似乎都能从容不迫。
好了,看到这里,关于最出名的9个导演就全部为大家介绍完了,希望这些内容能对编导生有很大的帮助!如还有其它编导方面的问题,可继续关注本站了解更多!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谢谢!
下一篇:编导生一定要看哪些电影?
-
提高班
开班时间:滚动开班
课程特点:该课程主要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员,学习周期一个月即240个课时,授课主要讲授专业提升遇到的难题。
-
冲刺班
开班时间:滚动开班
课程特点:该班型开设在校考前,针对往期学习中的系统课程查漏补缺,并对2025年的考试押题,模拟测试等。
-
无忧班
开班时间:滚动开班
课程特点:基础班+提高班+冲刺班三合一班型,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确保基础扎实和提高专业能力,冲刺名校更加有保障。
-
精品小课
开班时间:在校期间
课程特点:专业一对一,面对面,采用个性化教学,针对学员个人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系统化讲解。
-
提高班
开班时间:滚动开班
课程特点:该课程主要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员,学习周期一个月即240个课时,授课主要讲授专业提升遇到的难题。
-
冲刺班
开班时间:滚动开班
课程特点:该班型开设在校考前,针对往期学习中的系统课程查漏补缺,并对2025年的考试押题,模拟测试等。
-
无忧班
开班时间:滚动开班
课程特点:基础班+提高班+冲刺班三合一班型,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确保基础扎实和提高专业能力,冲刺名校更加有保障。
-
精品小课
开班时间:在校期间
课程特点:专业一对一,老师面对面,采用个性化教学,针对学员个人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系统化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