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2025年文史哲真题


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文人价值观的突出特点。下列诗句中,体现出此特点的是 A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呜。谁怜爱国千行泪, 说到胡坐意不平。B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C年来老干都生菌,下有孙枝欲出林。白发未成归隐计,青衫倘有济时心,
D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 中国诗歌的描写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即借由眼前的景象进入想象或联想中的审美空间,下列诗句最易引起“象外”之思的是
A振衣千仞网,濯足万里流 B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C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D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3.时间的流逝是中国艺术的重要主题,下列以人的动作表现该主题的是 A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 B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C伸尼探元化,幽鸿顺阳和。大运自盈缩,春秋递来过。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于里目,更上一层楼
4.司马迁认为: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素墓出士竹简一千余支,其中大部分为秦的法律条文及解释律文的问答,秦简中有关于征收田租的《田律》和《仓律》,有关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徭律》《成律》等,甚至连人民穿鞋之类的琐事,也有法律规定。由此可知
①秦国形成比较高效的国家治理机制
②秦律条目繁杂,分类细密
③秦律成为征发赋税役的依据
④秦简印证了《史记》的记载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5.“俯仰”有着丰富且深刻的意义.下列诗句中,“俯仰引发历史感慨的 A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B为我买田临汶水,逝将归去诛蓬蒿。安能终老尘土下,俯仰随人如桔棉。C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D归来林下久忘机,表里虚明更不疑.俯仰自知无愧怍,此心何止白鸥知。
6.唐玄宗统治前期,国力强盛,社会经济十分繁荣。下列史料中,能为这一结论提供依据的是
①“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
②“海内富实,米斗之价a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
③“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④“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 帑藏充物,古今罕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从下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包括
①国民政府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
②北伐军击溃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
③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④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A D④
B ②
C 2③
D ③④
8.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下列记载能印证这观点的是
①“御街至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200余步,两边乃御廊, 旧日许市人买卖于其间。
②“东京花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旧日,制度未恢
③“其麦面每秤作一布袋,谓之一宛,用太平车或驴马驮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色明不绝.”
④“方家以磁石磨针峰,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A②③ B①④ C ②④ D①③
9.汉代诗歌中有大量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下列诗句表现女性性格坚定的是
①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②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③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
思与君绝!
④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恨无兮羽翼,高飞分相追,长
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
A②③ B ①② C①④ D ③④
10.诗歌抒情中,以乐景写哀,往往会倍增其哀,下列诗句以乐景写哀情的是 A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C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渴到天明. 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1.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必须购买外国枪炮,设局制造枪炮.大学士倭仁则宣称“立国之
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由此可以判断,李鸿章和倭仁
①其思根主张毫无共同之处
②分别代表了清政府内部的变革派和守旧派
③都认为孔孟之道能够解决治国平天下的一切问题
④其分歧点在于“西学为用”,即是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2.古人常借草木茂盛表达人的情感,下列诗句中借草木表现思乡之情的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D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推解漫天作雪飞。
13.杜甫诗歌表现出了最广泛的人道情怀,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情怀的是
A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浊洞不可掇.
C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D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14.晁补之言题画诗: “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下列题画诗写出了画中态的是
①看来天地本悠悠,山自青青水自流.一片布帆风力饱,谁能识别名利舟。
②画竹有声风满堂,法从勾勒异寻常。鹦哥毛细休轻染,此是仙都白凤凰.
③老干结开白玉花,孤标粲粲压群葩。水边香影黄昏月,肯在林逋处士家
④自摇小艇歌桃叶,看弄柔荑理钓弦。山翠远含衫影绿,钗痕凉拂水花鲜.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15.“草圣“张旭的书法被评为“姿性颠逸,超绝古今”结合其书法作品,判断张旭的下列诗歌中,与其书法风格接近的是
A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B春草青青万里馀,边城落日见离居.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
C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D金瓯潋滟倾欢伯,双手擎来两眸白。延颈长舒似玉虹,咽吞犹恨江湖窄.
16. 刘熙载《艺概》言: “幕天席地,友月交风’原是平常过活,非广己造大也,太白诗当以此意读之.”下列诗句中,李白以月亮为朋友的是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②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③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恋故乡水,万里送归舟
④九日龙山饮, 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动人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7. 苏轼的诗词常常表现出对困境的对抗与超越,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蓑烟雨任平
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其中,不隐含对抗的是
A竹杖一 蓑 B微冷一却相迎 C莫听一何妨 D怕-任
18. 陈独秀指出: “民国建立后,热爱共和的人们由于在共和制下备受专制之苦,不能不产生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觉悟”自由政治、国民政治、自治政治必须出于多数国民的自觉自动,必须建立在多数国民思想人格变更的基础上.否则,共和立宪便是作伪的装饰品.”下列对材料释读准确的是
A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 B新文化运动以改造国民思想为己任 C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 D袁世凯利用尊孔读经来维护其统治
19.下列诗句将琴、笛等常见乐器的抽象乐音进行视觉化呈现的是
A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B凉秋夜笛鸣,流风韵九成
C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D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0.古人常常运用多种媒介形式传递信息与情感,下列诗句中以绘画为媒介的是 A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B柏流莺乳蒸,得知消息。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漫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C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传书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D咫尺天涯几笔涂,一挥便了忘工粗.荒山冷雨何人买,寄与东京土大天.
21.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若鸦片一日未绝, 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②“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日民族,日民权, 日民生
③“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
④“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
A①④③② B④②③① C①②③④ D ②①③④
22.在描写童趣的诗歌中,时常出现诗人的影子.下列诗句中,明确由诗人与儿童互动引发童趣的是
A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B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C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23.“我国西北边缘地区内徒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变化巨大,都有长足的进步……随着均田制的推行,生活在农业区中内徙各族人民由此和汉族人民一样,都成了均田农民.‘普天之下,谁不编户,确切地表明他们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基本一致了。”材料表明均田制
A为北魏统一创造了条件 B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C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 D有利于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4.元末官场腐败,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这给了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他说:所畏者天,所惧者民.苟所为一有不当,上违天意,下失民心,
驯至其极而天怒人怨,未有不危亡者矣”为此,朱元璋
A设置五军都督府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整肃吏治,严惩贪污 D兴办学校,推行科举
25.有学者指出: 与过去的农民反抗不同,太平天国更加针对中国社会危机的根源和数千年专制下农民的苦难,从理想到实践,都试图建立一
系列崭新的结构, 从而向清政府的政治权威与传统的政治秩序提出挑战“下列材料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②“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③“人人都是上帝子女,都是兄弟姊妹。”
④“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
A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①③④
26.《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住,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下列各项与该诗句意思最接近的是 A彼农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B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阳且长。溯荔从之,宛在水中央 D子惠思我,寒裳涉漆,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裹实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27.关于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曹七巧以自已的小脚为傲,这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束缚和审美标准,也揭示了她在这种束缚中寻求自我认同和价值的扭曲心态. B曹七巧展现出了强烈的自尊心,她表面上的笑谈和做作,掩盖了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这体现了她复杂且多面的个性.
C曹七巧对金钱有着近乎痴迷的执着,其对金钱的极端渴望和执看,也是她性格中冷酷、自私一面的真实写照.
D曹七巧在搅乱了婆家后,内心感到愧疚,因此决定从此改过目新,这表现出她性格中善良和悔过的一面.
28.下列会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几次重要会议,其中召开于土地革命时期的是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 ③④
29.茅盾的《子夜》开篇描写了吴老太爷进城的场景: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柽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 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这座给吴老太爷带来强烈冲击的城市是
A西安B天津
C北京D 上海
30.“商鞅新法规定,告发奸人的可以得到奖赏,不告发的则处以腰斩.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否则店主连坐、盗窃牛马为死罪。
弃灰于道路者在过去是被斩脚趾,此时则要被处以死刑.“以下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商鞅
①实行轻罪重刑,保证变法的贯彻执行
②奖励耕织,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建立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制度,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④其严苛的法令导致秦国的衰落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31.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描写秋景的色调特点及其作用是 A以暖色调为主, 如红、黄等,展现故都秋的热烈与繁荣 B以冷色调为主,如青、蓝、灰等,营造出清、静、悲凉的意境 C色调斑斓多变,突出故都秋的丰富多彩 D没有明显的色调倾向,只是如实描写秋景
32.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中,祥子最终走向堕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压迫 B个人的懒惰 C家庭的变故 D爱情的失败
33有学者指出: “戊成新政鼓励译印报纸、著作新书,百日维新时诏准侍读学士瑞洵在京师筹设报馆,这些维新、开放的政令,对当时人们的
思想产生极大影响,议论时政,宣扬自由民主, 一时风气大开.”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A打破了不许“庶人干政”的禁令 B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C使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D 推动了近代的思想启蒙
34. 艾青《我爱这上地》的结尾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对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感到自豪 B对拥有广阔土地的农场主生活的向往 C对个人遭遇的悲惨经历感到哀伤 D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祖国的热爱
35. “据统计,在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累计达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表明 A解放区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淮海战役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C人民群众的支持保证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D 三大战役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6.下列关于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A“救亡”成为文学作品的唯一灵魂,并在之后几十年,一直都是文学的主源. B从文体上看,报告文学、通讯成为抗战时期文学创作最热门的体裁,长篇小说、多幕剧等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学形式. C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普遍力求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主题不乏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
D 一些文学创作正视战争艰难,反映现实的残酷,表现出强烈的现买主义传统
37.“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闻一多对“死水”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根情感是
A对日中国黑暗腐败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与绝望 B对个人爱情失意的痛苦与哀怨 C对大自然美好景色被破坏的惋惜 D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38.冯骥才《俗世奇人》中描写众多民间奇人的主要写作手法是 A以抒情为主,通过抒情来塑造人物 B长篇的人物传记式描写,大量心理猫写 C注重人物外貌描写,淡化人物性格与行为 D短小精悍的故事,以白描手法勾勒人物的奇特性
39.“为了‘采访夷情,在到达广州后不久,林则徐即组织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几个通晓外文的人才,从外国报刊上搜集有关的资料.他还组织人力根据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之一部分编泽整理成《四洲志》《四洲志》 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大观,它介绍了世界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概况,成为后来魏源编纂《海国图志》的蓝本”林则徐此举的目的是
A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因素 B研究世界及边疆的历史地理 C推动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传播 D了解西方,寻求御敌之策
40.有学者指出: “康雍乾盛世”末期,清朝统治已呈现出由盛转衰的迹象。
下列史实能够反映“衰象”的是
①1723年8月17日,雍正在乾清宫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宣布他的秘密立储法
②1774年8月28日,王伦领导农民乘夜攻入寿张县,杀死知县沈济义,打开粮仓散发给广大饥民
③1755年,清政府出兵伊犁,平定准噶尔部割据势力
④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对外贸易的厦门、宁波、定海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地通商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 ②④
41.一般认为,穆旦的《诗八首》中,主要探讨的情感主题是
A友谊的歌颂与珍视 B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C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D爱情的复杂与矛盾
42.战国中期以后, “耕作技术飞跃地进步,’深耕易耨” (‘易耨”指快速地耘田)的耕作方法普遍推行,牛耕得以推广,水利工程得以开发,
灌溉方法得以改进,荒地加强开垦,农业生产得以提高.材料所反映现象的直接原因
A土地私有取代土地国有 B铁农具的制造和普及 C诸侯国开始改革和变法 D大一统趋势的初步形成
43.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中,“以梦为马”的象征意义是
A对梦想的热烈追求 B对物质欲望的寄托
C对现实的逃避和幻患 D对历史的缅怀
44.《日唐书:杨炎传》称:实行两税法“天下便之,人不士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好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与租庸调制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由此判断,两税法
①扩大了税源,使百姓的负担更合理
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③遏制了土地兼并和买卖之风
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A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①②④ D①③④
45.“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是先秦名家的命题.下列陈述不符合其意思的是
A具体的事物既非“至大”,也非“至小,其之大小具有相对性.
B 至大”“至小”表示空间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具有无限性.
C绝对大和绝对小的事物虽然在现实经验世界并不存在,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相对大与相对小的事物推论出来。
D这个命题体现了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46.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其记载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战争、祭祀、农业、天气、未来十天的吉
区,乃至生育、疾病、做梦等。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这说明甲骨文
①是中国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
②从金文脱胎而来,线条较为平直
③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④为研究商朝历史和古文字提供了丰富资料
A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47.朦胧诗是1980年前后兴起的一种具有文化叛逆性的诗歌潮流。下列不属于朦胧诗的是 A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B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服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D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48.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代表了
A城市的安逸者 B商界的精英 C官场的投机者 D农村的奋斗者
49.巴金《家》中的高觉新,他选择顺从封建家庭而不是反抗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对封建制度有深刻的理解 B贪图封建家庭的荣华富贵 C他受到家庭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D他的性格懦弱 思想上甘愿受家长制的钳制
50. 郭沫若的《炉中煤》中: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文段中的“年青的女郎“象征的是
A革命的青年 B 自己的国家 C自己的恋人 D旧时代遗老
51. 关于阿Q的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每Q目打嘴巴,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如此软弱,渴望痛改前非,
B“革命也好罢, 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阿Q因个人恩怨而决定投降事命党,体现了他投机取巧、缺乏原则的性格特点。
C“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阿Q对未庄居民不屑一顾,表现出他的自大和傲慢.
D“我们先前一比你阔的多啦! 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虽贫穷无依,都常常以过去的“阔绰”自居,表现出他自欺欺人、爱慕虚荣的一面
52.《易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太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下列理解,不符合其意思的是
A“感”实际上指的是阴、阳这两种事物变化动因的相互作用.
B因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具有生命关联的整体, 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系。C它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人之所以可以与天相互感应,在于惟有人与天在“类”上具有相似性 D它解释了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和方式.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感”的各种情形,了解天地万物以及人的变化之道
53.关于如何对人们的言论、学说的正确性进行判断,墨子提出了三表法”下列陈述不符合其意思的是
A某个言论、学说的真伪,可以通过老百姓的实践经验来验证. B某个言论、学说的真伪, 可以通过社会政治实践来验证。C任何知识、学说均应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知识不可能独自获得其意义.
D “三表法”开辟了先秦以验证方式判断言论、学说正确与否的观念,是对中国古代认识论和逻辑学的重要贡献.
54.“明中期特别是成、弘以后,在商品货币经济的诱惑之下,社会各阶层’辎铢共竟’,形成一股追逐白银的风气。传统的伦理纲常、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急剧变迁的社会现实,使一些学者、文人开始意识到程朱理学无力解决面临的新问题,转而去寻找新的理论.”下列材料能够直接反映思想界这 一变化的是
A “文章、功业、气节,果皆自吾涵养中来,三者皆实学也.
B “人皆志于尊崇富奢,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
C“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D “原夫明初诸儒,皆诸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缓(规矩)秩然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
55.下列说法,不符合孙犁《荷花淀》写作特色的是 A塑造了一群勤劳勇敢、温柔多情的水乡妇女形象 B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惊险刺激的战斗场面描写 C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D融写景、抒情、叙事于一体
56.关于庄子的“道遥”思想,下列陈述不符合其意思的是
A“道遥游”指的是人心摆脱外物的束缚而获得精神自由的心灵境界.
B大鹏技扶摇直上九万里,在高高的天空展翅翱翔, 是庄子道遥游思想的典型形象. C庄子道遇人生观批判世俗价值,强调从宇宙自然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是一种升华的人生哲学 D获得精神自由的途经是超越“彼”与“此”、“是”与“非”的对立, 消除人与物,物与物的绝对界限,在自然之道上融通为一
57.“势者事之所因,事者势之所就,故离事无理,离理无势。势之难易,理之顺逆为之也,理逆斯势逆矣。”这段话体现了王夫之的历史观,
下列陈述不符合其意思的是 A作为历史哲学概念的理与势,实质上是王夫之将其理、气关系思想推展于历史领域的结果, B王夫之的历史观体现了鲜明的唯心主义特点.
C由于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因此,顺应“势之必然”实质上就是遵循“理之当然”
D统治者的主观意志并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理才是.
58.郭象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关于郭象哲学思想的陈述,不正确的
是
A天地万物虽然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但是其中仍然有“理”的规定,所以世界才不是杂乱无章的 B在本体论上,认为在万物之前并不存在一个先于万物的存在者,无论它是“通”还是“自然” C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有为” 也就是按照每个事物的本性来处理事物,以各用其性
D君、臣的名分职责都是自然而然、不可改变的,亦即“名敦即自然”这就在形式上解决了“名教”与“自然”的矛盾
59.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社会历史哲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下列陈述不属于其社会历史观的是
A秦以郡县制取代周之封建(分封)制,并非历史大势之体现,所以秦朝很使就不亡了. B中国历史上的两种国家制度封建(分封)制与郡县制,其产生并非某个圣人的主观创造,而是历史大势所趋. C圣人“以生人为己任”,使民众的生存意愿得到满足是统治者的首要任务,也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D柳宗元批判传统儒家“言必称三代”的复古主义历史观,体现了可费的进步史观.
60.“白马非马论”是先秦名家的代表性命题.下列陈述不符合其意思的是 A“马”这一概念规定的是事物的形体,“白”这一概念规定的是事物的颜色.“白马”是“马”加上“白”,亦即包含形体与颜色,二者的内涵不同
B天下没有无色之马,马本来就有颜色,所以“白马”和“马”并无本质区别。这一点揭示了这个命题的不合理之处.
C“马”这一概念无关乎颜色,而“白马”这一概念对颜色有要求,即它必须是白色而非其它颜色,所以二者有区别.
D人们可以通过黄马、黑马求得马,但却不可以求得白马、二者的外延不同,
61. 关于“坚白论”这一命题, 下列陈述不符合其意思的是
A公孙龙子讨论这一命题的真正目的是澄清名与实之间的正确关系,从而股务于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
B坚硬和白色是石头的两个属性,但并非专属于石头,而是所有坚硬的事物和日色的事物的共有属性,因而二者各有其自性,可以分离.
C一块坚硬的白石头,是由石头、白色、坚硬三个东西构成的.
D坚硬的质地是手触摸的结果,白色却是眼睛看到的结果,所以二者是分黑
62.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对王阳明这段话的理解,不正
确的是
A这段话讨论的是人心对自然事物的认识问题,表明感知觉是认识的第一个环节.
B这段话体现了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但此处的“物”并非指花,而是指人观花这件事。
C “心外无物”命题讨论的并非事物的客观存在问题,而是人心对外物的明觉感应问题
D “意之所在便是物”,与人心不相感应的客观事物并不构成格物的对象.
63.关于梁启超的“新民说”,不列陈述不符合其意思的是
A梁启超的“新民说”直接源于儒家的经典《大学》,属于儒家心性论传统的道德学说.
B 一个国家能够立足于世界,必须有其道德法律、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神与特质,国民应当保护、磨砺、淬炼这些精神与特质,使
其永葆生命活力
C“新民”的关键在国民的自我革新 一个合格的新国民是既养成了私德、也养成了公德的人.
D唤醒民众,提升民众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富裕强大的基础
64.关于程颢的“仁”学思想,下列陈述不符合其意思的是 A“仁”体现了人与万物之间的感通性.麻木不仁指的就是心灵上的不觉醒,在物我之间有限隔 B从这种“仁”学,自然可以推出对他人、国家、天下的责任担当.
C“仁”体现为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D这种“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思想,张载以“民胞物与”的命题表达出来了.
65. “朱陆之辨”是宋代理学与心学、也是儒学史上一次著名的思想辨论与对话.下列陈述不属于此的是 A朱熹认为陆象山的为学工夫太过简易粗疏,且有不教人读书之赚;陆象山则认为朱熹的工夫方法太过支离,容易使人失去本心. B朱熹和陆九渊一个主要分歧是关于为学工夫的,前者主张格物穷理,后者重在发明本心. C二人关于为学工夫的辩论,实质上讨论的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何者为先的问题 D朱陆之辩标志着理学与心学这两大学派的真正形成,
2025
中传文史哲答案
1-10 CDABC ACDAD
11-20 DCBCD AABCD
21-30 ADBCD DDADC
31-40 BADDC AADDD
41-50 DBCCC BDDCB
51-60 CCCDB CBCAB
61-65 CAADD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谢谢!
上一篇:中国传媒大学2023年艺术类本科招生初试(文化素养基础测试)真题
下一篇:返回列表


-
提高班
开班时间:滚动开班
课程特点:该课程主要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员,学习周期一个月即240个课时,授课主要讲授专业提升遇到的难题。
-
冲刺班
开班时间:滚动开班
课程特点:该班型开设在校考前,针对往期学习中的系统课程查漏补缺,并对2025年的考试押题,模拟测试等。
-
无忧班
开班时间:滚动开班
课程特点:基础班+提高班+冲刺班三合一班型,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确保基础扎实和提高专业能力,冲刺名校更加有保障。
-
精品小课
开班时间:在校期间
课程特点:专业一对一,面对面,采用个性化教学,针对学员个人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系统化讲解。
-
提高班
开班时间:滚动开班
课程特点:该课程主要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员,学习周期一个月即240个课时,授课主要讲授专业提升遇到的难题。
-
冲刺班
开班时间:滚动开班
课程特点:该班型开设在校考前,针对往期学习中的系统课程查漏补缺,并对2025年的考试押题,模拟测试等。
-
无忧班
开班时间:滚动开班
课程特点:基础班+提高班+冲刺班三合一班型,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确保基础扎实和提高专业能力,冲刺名校更加有保障。
-
精品小课
开班时间:在校期间
课程特点:专业一对一,老师面对面,采用个性化教学,针对学员个人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系统化讲解。

